高中双休刚起步,春秋假又来袭!学校教育效能面临大考!

新世纪
2025-09-24
图片


2025年9月,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明确提出:“在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这项政策不是简单地“增加假期”,而是对学期结构的重新洗牌——把原本集中在寒暑假的长假,“挪”出一部分到气候宜人的春秋季,形成更合理的学习与休憩节奏。


消息一出,迅速引发各方热议。有家长叫好:“终于可以避开暑期人潮,带孩子好好出门走一走。”但更多双职工家庭陷入焦虑:“我们请假那么难,孩子放假谁来看?”教师群体中也弥漫着隐忧:“教学进度本来就紧张,现在学期被切得更碎,课还怎么上?”


这场看似只是“调假期”的改革,实际上是对学校教学管理能力、课程设计与家校协同机制的一次大考。


图片

叫好与担忧

一场关乎时间的争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教育及休闲生活愈发受到关注,中小学春秋假的设立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倡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尝试设置中小学春秋假今年9月,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再次建议在放假总天数与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探索中小学春秋假的安排,适度缩减寒暑假时长,延长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的时间。


在此之前,已有多地发文鼓励探索或实行春秋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左右滑动查看 >>


这一系列政策动向,激发了社会各界对春秋假的热烈讨论与深度思考。


支持者往往看到了春秋假带来的积极可能。杭州自2004年推行春秋假以来,多数家庭反馈良好。学生能够在学期中得到适度“喘息”,参与研学、户外实践,缓解连续学习的压力。对家长来说,春秋季气候适宜,更适合安排家庭旅行,不必挤在寒暑假的“人山人海”里。从更宏观的视角,春秋假也有助于分流旅游消费人群,激活传统淡季的经济活力。


但反对的声音,同样基于现实的种种困境。最直接的问题是:孩子放假,家长却无法同步休假。“哪怕放三天假,我也请不下一天假,最后孩子要么独自在家,要么只能送去托管班”,一名四年级学生的母亲坦言。此外,不少教师担心,学期被割裂后,教学进度难以保障,尤其毕业班,“别说少几天,少几节课都可能影响复习节奏”。


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家长将“春秋假”误读为“新增假期”,其实不然,春秋假的前提是前提是“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不变”。以佛山为例,秋假3天,春假2天,实则是从暑假中“挪”出来的,也就是说,这并不是在增加假期,而是对原有假期结构的一种调整。这类短假被不少家长调侃为“周末Plus”,难以安排有效活动,反而可能打乱正常生活节奏。


图片

双休+春秋假

时间碎片化,教学如何跟上?


表面上看,这只是假期的调整,实则是对传统教学组织模式的深层挑战。


(1)政策迭加,正把一学期拆成更短的段落


以往,教学按寒暑假自然划分为两个长周期,教师可以连贯推进课程。但随着高中双休全面推行,再加上中小学春秋假的探索,教学时间被切割得更加零散,连续性大打折扣。


学校的直接挑战,在于教学进度与课程容量的重新规划。以往22周完成的内容,如今因多个短假的插入,实际连续教学时间被压缩。教师必须更精准地设计课堂,摒弃“拖堂赶进度”的传统做法,真正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


例如北京市教委要求市重点高中率先执行双休制度,其他学校逐步跟进。北京四中、人大附中等名校已全面取消周末补课,部分学校保留周六上午的社团活动时间。海淀区某重点高中校长表示:“刚开始家长担心影响高考成绩,但通过提高课堂效率,上学期期末成绩反而有所提升。”这说明,“时间少了”未必等于“效果差”,关键是怎么用。


(2)政策初衷是打破时间依赖


无论是双休还是春秋假,政策初衷都是打破教育对时间的依赖,倒逼教学转型。但现实中,“课时不够用”仍是许多教师的第一反应。尤其高中学科内容深、体量大,校方和教师普遍担心分散假期会冲击复习节奏。


这些变化也促使教师角色发生转变: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向“学习的引导者”;学校管理的重心,也需从“时间管控”转向“效能优化”。


(3)这并非单纯放假,其本质是教育时空的扩展


而春秋假本身,也不应成为教育的“真空期”。政策鼓励学校组织研学实践、自然体验、文化活动,实则是将教育时空延伸至校外。杭州多年来要求学校在春秋假中至少安排一天集体实践活动,如春游、运动会、社区服务等。这对学校的课程设计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设计有意义的教育项目,而非“一放了之”?

如何保障实践活动的安全性、教育性与公益性?

如何避免假期成为“变相补课”或“隐形作业”的窗口?


真正有远见的学校,应把握这一契机,将课堂延伸至博物馆、田野、企业、实验室,让“假期”成为“学期”的有益补充。


(4)政策落地,如何处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责任衔接


更现实的挑战,来自“孩子放假、家长无休”的协同困境。短假期既不够长途旅行,也不便安排系统活动,若缺乏学校或社区的托管支持,很容易变成“在家与电子屏为伴”。杭州、佛山等地尝试提供校内公益托管,或与文旅场所联动推出亲子项目,这才是推动政策落地的重要配套。


图片

突围之路

把零散时间,变成新机会


面对学期结构的碎片化,学校必须从课程、教学、评价和协同四个维度全面升级。


课程必须更精简


在高中减负的大背景下,全国多地高中开始重构课程体系。浙江省推行“核心课程+拓展模块”模式,将原有教学内容压缩30%;山东推进“大单元教学”实验,剔除重复性、机械性内容,突出知识主干,为课堂“瘦身”,为高中双休政策的持续推行打下了坚实基础。还有的地方学校与博物馆、科技馆合作开发“一日研学”课程,把春秋假变成校外课堂。


混合式学习成为关键策略

教师可在假期前布置探究式任务,比如“记录春天植物的变化”“设计一条城市徒步路线”,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校园,保持学习状态的延续性。


评价机制也在悄然改变


上海在部分高中试点“过程性评价积分制”,将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纳入评价体系,打破“唯考试”导向。学校可试着将春秋假转化为实践研学,将春秋假后的成果展示、报告提交,设置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


而最关键的,仍是家校社协同


学校需主动变身“假期生态的协调者”,而不只是“放假通知者”。杭州多校提供课后托管服务,教师轮值组织社团活动;佛山试点“文旅+教育”套餐,联合景区推出亲子优惠。更有专家呼吁,要从制度上推动“父母陪护假”与春秋假衔接,才能真正化解双职工家庭的看护难题。


图片

教师赋能

抓住效能提升的核心力量


任何教学变革,最终要落在教师身上。面对时序重构,教师必须从“时间的支配者”转型为“效率的设计者”。因此,区域和学校应加强针对性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混合式教学设计”“研学课程开发”等新技能,提升课堂与假期的衔接能力。


建立区域教研共同体、设立教师创新基金、鼓励教学反思与研究,都是支持教师转型的有效路径。只有当教师真正理解政策背后的教育理念,才能摆脱“赶进度”的焦虑,转向“提质量”的探索。


减时间,增效能,是一场真正的教育进化。双休与春秋假,远远不只是“多放几天假”那么简单。它们背后,是中国教育正尝试从“时间堆积”走向“质量驱动”的关键转型。


这场变革也在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到底是填满学生的时间,还是点亮他们的成长?所谓减负,减的不是责任和质量,而是无效重复和机械训练。


当校园里终于响起春秋假前孩子们欢快的脚步,当教师不必再为“赶不完的课”熬夜备课,当家长不再为“假期何处去”发愁——那时我们或许会发现,教育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时间,而是更聪明的节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