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办、国办发文整治形式主义!学校如何落实?

新世纪
2025-08-28
图片


2025年8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以制度刚性向基层形式主义顽疾“亮剑”。


在教育领域,形式主义的病灶尤为突出:教师被报表、会议、检查挤压了很大一部分教学时间,行政人员困在“指尖留痕”的数字牢笼里,管理层深陷“创建评比”的内卷漩涡。学校作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需以系统思维拆解顽疾,将《规定》要求转化为可操作、可衡量、可持续的实践方案。


图片

精简“文山会海”:

把时间还给教学主阵地


文件的泛滥,是消耗教育精力的“重灾区”之一。《规定》对文件篇幅的量化约束,为学校“拆文山、填会海”提供了明确标尺。


(1)文件管理需“量质双控”


严格执行“短实新”文风要求:除部署综合性工作外,地方和部门文件一般不超过5000字,部署专项工作或者具体任务的文件一般不超过4000字。


某知名小学的实践颇具借鉴意义——其规定校内活动类文件字数上限800字,倒逼教师“挤水分、留干货”,既避免了教师为应付冗长文章耗费的撰写时间,也遏制了“万字报告显重视”的不良内卷。


(2)发文数量需建立“预算式管控”机制


校办应牵头制定年度发文计划,给各部门划定“发文配额”并严格执行“只减不增”原则。确需超额发文的,须提交党委审议并说明必要性;配套文件必须与主文件同步制定,禁止“主文刚发、分工方案紧跟”的冗余操作。


例如西京学院通过《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措施》,将精简文件纳入制度框架,使基层干部能把更多精力转向教学服务。


(3)文件质量的核心是杜绝抄袭空转


建立“基层减负一致性评估”机制,制发前需审查是否存在“上下一般粗”“照搬上级表述”等问题。


近期山西五台县县长调研稿与五台山景区材料高度雷同、广西平乐县森林防火规划套用湖南安化水文数据等事件,暴露出文件审查的漏洞。学校需以此为鉴,对文件实行溯源核查,避免因“文不对校”丧失公信力。


图片


图片

革新会议生态:

从“耗时间”到“提效能”


会议本是凝聚共识的工具,却常因形式主义异化为“时间黑洞”。落实《规定》需从数量、规模、质量三方面重构会议逻辑。


(1)精简数量,守住“必要底线”


对“议题模糊、目标不明”“可通过通知、线上沟通解决”的会议,坚决取消;对内容关联的会议,实行“合并召开”。


内蒙古高头窑小学梳理校内会议后,取消了不必要的例会,合并了内容重复的会议,并将每周的教师会议时间缩短至30分钟以内,重点聚焦实际问题,避免空话套话,同时推行“线上会议”模式,减少老师们的时间消耗,让大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和备课中。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同样严控会议数量,建立每周会议校领导审批制,确定每周三“全校无会日”,能以通知、电话、网络等形式部署工作的,原则上不召开会议,将全校性会议不断压缩。同时建立各部门校内通知数量月度、季度监测及预警提醒机制,确保年度通知总量“只减不增”。


(2)严控规模,终结“陪会乱象”


按“议题相关、权责对应”原则限定参会人员,杜绝“分管领导必到”“全员参与才显重视”等惯性思维。例如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推行“谁负责谁参会”机制,避免了以往多人参会却“多数人沉默”的低效局面。


(3)提升质量,拒绝“空话套话”


开会需“开门见山点问题,聚焦方案谈举措”:摒弃“研究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等模糊表述,剔除“众所周知”“总体来看”等冗余铺垫,让每句话都指向具体行动。


部分中学规定“会议发言每人限时3分钟,超时自动中断”,倒逼发言者“挑干货、讲重点”,原本2小时的行政会如今40分钟即可结束,参会者抵触情绪显著下降。


图片


图片

整治“指尖形式主义”:

让技术回归服务本质


教育数字化本是为了提质增效,却因“重形式、轻实效”滋生新负担。落实《规定》需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消肿减负。


(1)整合清理,砍掉“数字冗余”


构建校级数据中台,打通信息孤岛,实现“一数一源、一源多用”。学生信息、教学数据、科研统计等基础材料实现“最多报一次”,避免多头报送、重复填报。


例如兰州大学在2021年6月,正式启动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持续拓展网上服务功能、推进模式创新、优化服务体验。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用跑”,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真正实现了“校务服务有温度,师生办事无难度”的初心。


(2)功能纠偏,杜绝“数据异化”


坚决取消“强制打卡定位”“学习时长排名”“点赞转发量考核”等形式化功能,不得将“工作照上传数量”“会议视频截图”作为留痕依据。


技术应用应聚焦教学本质。例如通过AI阅卷减轻批改负担,依托在线答疑平台延伸课堂服务,让数字化成为“教学助手”而非“监管工具”。


(3)数据共享,破解“重复填报”


构建校级数据中台,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复用”:学生信息、成绩数据、科研成果等基础材料,由学校统一采集存档,各部门按需调用,避免教师“在学工系统填一次、教务系统再填一次”的重复劳动。


兰州大学“一站式服务大厅”的实践颇具示范意义:通过打通部门数据壁垒,实现“学生事务”“科研事务”等84项服务“线上秒办”,教师填报数据时间减少,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腿”。


图片


图片

规范督查考核:

从“看痕迹”到“重实绩”


督查考核的指挥棒若偏向形式主义,学校就会被迫“围着痕迹转”。落实《规定》学校需重构以实绩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1)统筹督查,避免“多头骚扰”


实行督查检查“年度计划备案制”,控制全校综合性督查次数;各部门专项检查需提前报校办审核,同类事项合并开展。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教育局出台《宝兴县教育系统力戒形式主义减轻基层负担十条措施》,严格评比计划管理,2025年上半年,全县各类进校检查评比压缩了45%。


(2)考核去虚,聚焦“核心指标”


坚决剔除“笔记字数”“心得体会篇数”“会议签到率”等形式化指标,把“学生成绩提升幅度”“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教研成果”“家长满意度”作为主要评价依据。


某中学取消“师德学习笔记检查”,改为“学生匿名评价教师师德师风”,反而促使教师更注重日常言行对学生的影响。


(3)容错激励,保护“实干热情”


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原则,对教学创新中出现的失误、探索中的不完美,给予容错空间。


图片


图片

构建长效机制:

让减负成为教育常态


整治形式主义非一日之功,需以制度固化成果,以文化涵养生态,形成“长效减负”的闭环。


(1)强化组织领导,压实主体责任


成立由书记、校长任双组长的“减负工作组”,设立“教师负担监测岗”,将减负成效纳入中层干部考核。


(2)完善制度保障,划出“红线底线”


对照《规定》修订校内制度,制定“形式主义负面清单”,明确“禁止强制要求家长转发学校推文”“不得将志愿服务与教师绩效挂钩”等20条禁令,让减负有章可循。


(3)畅通监督渠道,倒逼问题整改


设立“减负直通车”线上平台,教师可匿名反馈“过度留痕”“多头报表”等问题,校办需在3个工作日内回应;每学期开展“教师负担问卷调查”,对反映集中的问题专项整治。


(4)重塑校园文化,崇尚“实干导向”


开展“减负大家谈”征文活动,选树“扎根课堂、实绩突出”的教师典型,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讲好“实干故事”。当“少开会、开短会”“重实效、轻形式”成为校园共识,减负才能从“制度要求”内化为“行动自觉”。


教育的真谛,在于教师全心投入教学、学生专注成长。落实《规定》不是“减责任”,而是“减负担”;不是“降标准”,而是“提效能”。


学校需以此次整治为契机,把从形式主义中解放的时间,转化为备课研课的深度、关爱学生的温度、教育创新的力度,让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本真,为教育强国建设筑牢根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