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暑假,不少学校都将迎来领导班子更替的重要调整期。而对于新的掌舵手,也就是新任校长而言,在履新这一关键阶段,如何快速调整姿态、扎根生长、凝聚团队,是新校长需要应对的核心挑战。
在这关键时期,新校长需要精准把握哪些关键环节,在这片新土壤中真正“站稳脚跟”?这四大类八个抓手,或许能为各位新校长勾勒出一条鲜明的发展路径。
扎根新土壤
了解学校的“前世今生”
在刚上任时,新校长的任何“风吹草动”都牵动着学校师生的心。全校都在默默观察:新校长究竟是脱离实际的“马谡”,还是求真务实的“孔明”?是浮于表面的“甩手掌柜”,还是深耕一线的“教育匠人”?此时的信任建立,不靠职位命令,而始于校长能否真正“沉下去”,走进学校的日常与灵魂深处。
因此新校长在深入管理学校之前,首先需要做的便是放下姿态,深入了解学校的“前世今生”。
一位知名校长在初到新学校时,能脱口叫出百名教师姓名并点评教学特点,教师十分感慨:“他看得见真实的我们。”在刚入学校之初,便在教师心中留下了好感,这也为后续的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要明白,管理学首先是关系学。因此新校长在初到岗时,不妨先理顺关系,再做事。履新前的充足准备是破冰关键:新校长将领导班子与骨干教师的履历制成信息卡片,熟记每个人的专业特长与性格特点。当首次见面便能直呼其名、点出特色,可以瞬间打破疏离感,拉近新校长与学校教师团队的距离。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会“俯身倾听”,可通过座谈会、办公室走访,收集教师口中的学校故事、实践困惑与发展期待,这些真实声音往往蕴含着治校的核心密码。
在正式开启管理事务之前,新校长需要充分了解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现有优势、潜在发展等相关内容,才能有所针对地开启新学校管理事务。其中,“理旧账”和“文化考古”十分必要。
这不是为了清算过往的错误,而是为了摸清学校家底、认清未来发展方位。新校长需要俯下身子,通过看台账资料、查历史文件、听教师意见、摸排历史原因和事件过程,为对症下药、处置棘手问题提供依据,为提取成功经验找到抓手。
在理完之后,如果学校的旧措施不符合当下发展趋势及政策法规,则立马修正;如若对于未来发展仍旧有利,则继续保持,不必一棍打死。
面对学生不足300人的乡村学校困境,北京市门头沟区三家店小学田俊晓校长在2014年上任后利用整个暑假泡在校园,通过地方志、校友访谈和文物征集,拼凑出学校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百年史,并将山西会馆旧址改建为校史馆,开发“校史中的党史”校本课程,用锈迹斑斑的20世纪60年代自制爬杆(培养出亚洲冠军)等实物讲述艰苦奋斗精神,更突破性地将校园环境转化为课程资源。这种“历史叙事 + 空间育人”的策略,使学校从生源流失困境中突围,并获得北京市教委授予的 “百年学校” 称号。
由此可见,挖掘学校的文化底蕴,对学校基底进行一次全面的“文化考古”非常必要。学校文化考古能挖掘校史底蕴,凝聚师生认同,摆脱发展困境。具体可通过查文献、访校友、征文物梳理校史;将旧址改建为校史馆,开发相关校本课程;把校园元素转化为育人资源,以历史叙事赋能空间等途径,激活学校生命力,助力学校特色发展。
理顺团队与学校文化
夯实发展基础
校长更替的本质,是文化基因的传承与组织生态的重构。当新校长踏入校门,面临的不仅是人事更迭,更是一场无声的文化认同考验——教师观望的眼神中,既藏着对历史积淀的守护,也蕴含着对变革的期待。
数据显示,68%的新校长初期阻力源于文化冲突。江苏某校曾因忽视教师情感认同,数字化改革遭78%老教师抵制。而成功案例揭示:唯有成为 “文化织工” ,在历史经纬中编织创新之线,才能筑牢根基。
新任校长站稳脚跟的核心策略,在于精准识别并激活组织中20%的关键人物——他们如同变革引擎的“核心活塞”,驱动着80%的组织动能。管理学中的“变革微笑曲线”显示,当校长与这些“种子选手”建立深度联结,其理念将通过非正式网络辐射全校,传播效率将提升60%。
例如北京十一学校推行“分布式领导”时,首批授权的30名骨干教师带动着全校教师卷入改革,使课程方案落地速度大幅提升,教师参与课程研发的平均时长实现多倍增长。这印证了管理铁律:校长的首要任务不是亲自划桨,而是让正确的舵手坐上关键位置。
根据二八定律,学校中20%的关键人物通常包括以下几类:
学校行政干部:包括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尤其是校长。他们是学校发展方向的引领者,也是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者,更是工作绩效奖惩的落实者,扛起了学校发展的关键责任。
学校科级组长:他们是学校教育教学骨干力量,是学校发展的主心骨、顶梁柱、引路人。一个科级组长能够左右科组、级组的小气候,在关键时刻做出的样子,可以助推形成感召力和战斗力。
意见领袖:少数具有号召力的普通教师,可以称之为意见领袖。他们是教职工中的“非正式领导”,个别人的影响力甚至超过有些行政,他们的一言一行对身边人都可以产生较大影响。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汪培新曾说:“价值观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在管理人的过程中,制度和法律主要管束人的行为,管住的是底线,但管理的最高层次是管心。管住人心靠什么?靠的是价值引领,靠学校确定共同的价值追求。”
学校的灵魂是文化,而文化不单指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学校的使命、愿景、价值观等整体文化理念。因此新任校长需要守正创新,积极寻找学校文化的核心脉络,理顺学校文化,将学校价值观渗透到学校建设当中。
找到关键点
撬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真正地站稳脚跟,需以战略切口打开局面,实现四两拨千斤的变革效能。新校长要像精准的外科医生,在复杂肌体中找到那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杠杆点,而非挥舞大刀阔斧。
教育改革的黄金法则:痛点即支点,微创可破局。新校长在进行新的改革时,应该精准找到学校发展的切入口,以关键点撬动学校的整体发展变革。但需要注意的是,不管什么方式,一切变革应该指向于让学校组织避害趋利、臻于完美,而不是搞“排场”。
那么从哪里切入呢?
第一,从制约学校发展的短板切入。比如:有的学校多年来科学教育是个短板,师资不足,实验场地不够,学生的科学素养尤其是参加科技比赛的成绩也不好,这就是短板。
第二,从群众普遍反映的问题切入。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从群众反映的问题紧迫性出发,研究切入点。
第三,从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切入。比如目前“双新”(新课标、新课程方案)、“双减”、新中考、新高考改革的践行落地,再比如科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家社协同育人等,要从这些改革发展的趋势找切入点。
在教育的历史长河中,校长作为教育之舟的一名“舵手”,应成为教师终身学习的带头人、更新教育观念的先行者、教育教学改革的排头兵。在新接手一所学校的整体管理工作时,新校长更应该致力于学校的未来建设与长期发展。
在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时,需要新校长挖掘学校发展的底层逻辑,串联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做好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系统化教育活动的专业机构,满足社会的教育需求,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
新校长可通过解析学校的优劣势,建设独属于学校的特色与思想,并将其变成可实施的具体规划,让组织内的每一个人都清楚“要到哪里去”,完成“我们愿意同行”的价值认同,合力推进学校的整体发展。
如果在短时间内无法迅速找到明确的发展目标,不如尝试在这8个方面“更进一步”:
①教职工积极性的进一步调动
②内部管理效能的进一步提升
③师资队伍素质的进一步优化
④特色课程建构的进一步完善
⑤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⑥教育科研氛围的进一步浓厚
⑦各种资源潜能的进一步挖掘
⑧对外宣传力度的进一步加大
建立优势点
增强师生信服力
面对新的管理事务及新的管理环境,在短时间内迅速取得大家的信任十分关键。新任校长常陷“三把火”迷思——错将火光冲天当作变革成效。真正的破局之道,恰似春雨浸润:从师生最细微的痛处滴灌,借无数“微光工程”蓄积信任江河。
刚上任校长,怎么树立威信、振奋士气?这要分三种情况——
其一,最理想的情形:你被任命是典型的内部提拔,众望所归,大家都认为你是做部学校领导的最好人选。无所谓立不立威信。此时,你只需做好一个领导该做的事情,让大家对你的管理方式和能力都认同。
其二,是比较难的情形:由于你从别的学校调过来,你所在学校里的教职工对你还比较陌生。在这种局面中,新校长不要先想着怎么立威信,而是要以学校新人的姿态,本着学习的理念,去适应和学习这个学校的情况,等你摸清楚了,再想下一步的事情。
最难的是第三种情况:你的任命本来就引起了学校很多人的反对。这时候,如果你没有过硬的能力,还是不要弄巧成拙,先以维持住局面为重,然后再找机会想办法各个击破。
新校长上任之初,不妨启动一个“速赢工程”——以精准满足师生“即时需求”为切口,用可感知的“小确幸”兑换团队信任度。当教师目睹承诺兑现、痛点消除、成长可见,对新校长的信心账户便完成首笔储蓄,为后续深度变革铺就心理通路。
例如,吴小兰在2017年上任广州市回民小学校长时,面对来自7所不同的学校平均年龄约47岁的教师团队,她首先做到的便是为教师减负增能,试点推行每月8小时与每学期一次的三天免扣除“福利假”,老师们可以在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申请休假。用不完假期的教师则有评优评先等政策倾斜。
在建立信任后,吴小兰又逐步推行弹性下班时间。到了2023学年,学校开始取消上下班考勤制度。老师们为她的人性化管理点赞,并逐步产生了专心教学、教研、培训的心气,对工作、对学校的认同感也逐渐加深。
可见这些微小而确定的幸福如同星火,让师生看见诚意之光。当星火连成火炬,追随的脚步自然便汇成了变革的洪流。
校长不能“闭门造车”,得做“政策翻译官”和“资源连接器”,要懂得整合各类资源助力学校发展、学生成长,包括专家资源、人力资源、环境资源、研学资源等。竭尽全力为师生争取资源,让教育更为开放,推动实现“没有围墙的教育”的目标。
例如,某农村学校和优质中学“结对子”——优质中学派遣英语老师帮助农村学校教薄弱班级,农村学校向优质中学的学生开放农耕基地供其体验。结果,农村学校英语平均分提高了12分,优质中学学生的作文里增添了许多田园故事,双方都实现了双赢。
因此新校长应该积极盘活固有资源、挖掘潜在资源、转化可利用的资源,通过资源重组,释放有限资源的无限可能。
最后,强调一点:校长的更替并非权力的交割,而是一场文化的接力。那些真正站稳脚跟的校长,总在灯火阑珊时翻阅校史泛黄的纸页,在教室后排的听课本里积蓄变革力量,更在教师办公桌前的关心中织就信任的经纬。
站稳脚跟的终极密码,终是那句箴言:“以心灵唤醒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