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一眼难忘的学校文化?“形”“神”兼备是关键!

长河文化
2025-07-29

图片


步入一所学校,其独特气质往往在片刻间烙印于心——或许是爬满藤蔓、缀满学生笑脸的砖墙,或许是转角处静待弹奏的钢琴,亦或是回廊间师生专注交流的明亮眼神。这些瞬间传递的,正是学校文化无声而强大的力量,如同学校的灵魂印记,是让外界“一眼记住”的核心密码。


在优质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深厚的学校文化底蕴早已从“锦上添花”跃升为“成功学校”的战略标配与身份基石。


图片

学校文化建设

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时代发展与教育变革,学校的使命早已超越单一的教学成绩,学子的综合素养提升成为核心。学校文化作为实然现象与发展推动力,其重要性在国家政策演进中日益彰显:


● 1992年10月12日,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要“搞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文化首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被明确提出;


●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提出“建设健康的、生动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首次出现在党和国家的正式文件之中;


● 1994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要加强德育的实践环节,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首次明确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 2004年12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台的第一部以学校文化建设为主题的政策文件;


● 2005年4月,教育部颁发《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其中提到“大力开展日常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首次表述了校园文化整合学校各育的功能;


●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


● 2021年3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2022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在考查要点中均提到“建设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的校园文化”。这是首次在国家教育评价标准中列入“校园文化”考查指标。


......


以上内容梳理,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老沈的文化之旅”,作者:沈曙虹。


随着学校文化建设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的地位提升,我们不难发现,学校文化建设不再是形式上的面子工程,早已成为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标准之一,这更加启迪着教育管理者应该深入挖掘学校文化建设所带来的内在含义。


图片


图片

卓越学校文化

成功学校的“金字招牌”


尽管政策推动提升了重视度,但部分学校仍视文化建设为“任务”,满足于“有就行”,忽略了其对教育质量的内在提升作用。


学校管理者须知,物质刺激与制度约束可管人,难管心。学校文化却能浸润人心,潜移默化地助力每个人寻求自我实现。


大家耳熟能详的重庆市谢家湾学校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典范之一:以“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为核心,将《红梅赞》精神融入每寸空间,栏杆镌梅、门牌嵌蕊、课桌化瓣,红梅符号于细微处绽放。学校首创“小梅花”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壁垒,践行“六年影响一生”。在这里学子笑容如梅,自信大方,成为文化最生动的展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重庆市谢家湾学校


谢家湾学校的非凡之处在于让红梅精神沉入血脉——于细微处深耕,于寻常处极致,塑造了普通校园的文化奇迹。


无独有偶,云南宣威靖外明德小学凭借“一班一田、课堂在大自然”的自然教育品牌火遍全国,登上人民日报、新京报等多家主流媒体。这充分证明:卓越的学校文化,不仅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踏板,更是成功学校难以复制的“金字招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宣威市靖外明德小学


正如青岛一中校长严贤付所言:“良好而浓郁的文化氛围是任何显性课程和制度都无法替代的。它提升精神境界,形成优良校风,提高管理品质,助力品牌特色形成。”


图片

一眼难忘的学校文化

一定是“神”“形”兼备


正如前面所说,卓越的学校文化是成功学校的“金字招牌”,这样的文化难以复制,是最核心的生命力源泉。因此简单装饰远远不够,真正的卓越文化必然是精神内核与物质载体的深度共生,“神”“形”合一。


攀枝花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成员、总督学郭光恒精辟指出:学校文化如木之“纹理”与质地是外在观感,是内在品质。不聚则“形散,重术”轻,则不传,教化之功难显。好的学校文化,一定是的高度统一,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气质与学校的独特识别码。


“神”为魂魄,赋予文化以温度


观察国内外不同制度、不同体制下的学校,我们可以发现,凡是高度协同、赋能于人的文化,都具备一些特点:


①人们因价值认同而各自肩负责任。学校中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享受着共同创造价值的过程;


②文化因真实可感而让人获得归属。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口号,而是精细微妙地渗透在学校的一面墙、一个装置、一堂课等细节之中,让人获得归属;


③文化可以发挥强大力量给人安全感。强有力的文化形成一股积极的发展性力量,将人群凝聚在一起,相互信任、彼此支持;


④文化因尊重而接纳和包容。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每个人都可以有所作为。


由此可见,学校文化不是单纯装点门面的景观,而是驱动集体行为、激发内在潜能、引领战略方向的“精神操作系统”,塑造其内核的“精神”是必不可少的。


这里的“神”所指便是学校的整体文化理念,包括使命、愿景、价值观、“三风一训”等。这些都是学校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它虽无形,却无处不在,渗透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师生的思想与行为,是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气质。


图片

△ 曲靖市沾益五中“三风一训”


曲靖市沾益区第五中学确立“玉成文化”为核心文化,并凝练出“以琢玉之心立校,以成器之心立学”的办学理念及对应的“三风一训”。这绝非仅是口号,而是为学校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内核与实践指引,具有多方面的深远意义和促进作用,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清晰的精神指引、统一的价值标准、独特的品牌标识和持续的内生动力


“形”为骨肉,让精神可触可感


当无形的灵魂需要被具象化表达,“形”便成为精神的译码器。它体现在学校的环境层面、制度层面及行为层面。这些“形”的元素,共同构成了学校文化的外在形象,让学校文化变得可触可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当然,有了硬件载体,也并不代表着学校文化就有了“形”。


学校文化的样态:


①应该是鲜活的、看得见的,体现在主题鲜明、板块清晰,秩序良好、环境优美;


②应该是感受得到的,体现在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精神风貌,师生共同参与其中,校园处处是育人场所;


③应该是记得住的,体现在文化理念是个性化的,与众不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④应该是可持续、发展得好、有生命力的,体现在构建了适合学校自身发展规律和师生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和丰富多元的评价体系。


在满足以上四点时,学校文化便有了生动的形态展示,学校精神自然也就可触可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 昆明市石林县长湖镇维则青联希望小学


石林县长湖镇维则青联希望小学将彝族文化传承刻入基因。校园内打造阿诗玛长廊、彝知园,将撒尼歌曲、三弦舞蹈、彝绣服饰融入日常教学。更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玉芳走进课堂,让《阿诗玛》口传诗体在孩童的吟唱中重获新生。当古老叙事诗与现代校园相遇,学校文化便不再是标本,而成为师生共同呼吸的空气。


在“神”“形”兼备的学校文化下,石林县长湖镇维则青联希望小学充分实现了校园处处是育人场所的教育图景。


图片

破局之道

经费有限下的六个关键点


尽管大部分学校管理者都深知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学校文化建设仍面临深层挑战:


形式主义:文化沦为应付检查的“墙上标语”和“面子工程”,缺乏内生精神;


盲目跟风:部分学校模仿其他学校,追求“高大上”,丢失学校本色,导致“千校一面”;


碎片化:缺乏顶层规划,局部亮点无法形成有机整体,文化体系混乱;


边缘化:“分数至上”挤压文化建设,或将其等同于造景观,理念陈旧脱节;


传承断裂:“人走文化凉”,校长更换导致文化推倒重来,忽视文化需时间沉淀和持续传承完善。


除去以上的发展困境外,大部分学校还面临一个最大的挑战——教育经费不足,导致不少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系统性地建设学校文化。


其实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只要抓住这6个关键点,也能塑造“一校一品”的文化特色——


(1)校门:打造好学校文化第一张脸


校门是学校向社会大众展示学校文化与学习精神的“第一张脸”。哪怕不花钱装修,用办学理念浓缩成一句金句,钉在校门墙上,师生每天进出都受熏陶!


图片

云南师大附小金安校区校门设计图


·

△ 曲靖市沾益区第五中学校门设计图


图片

△ 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民族中学校门设计图


(2)大厅:建立学校文化展示厅


校园大厅是学校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直接传递学校文化精髓,深刻影响家长和教师对学校的认知与认同,让有限空间成为鲜活文化课堂。


·

△ 安宁实验学校艺术展厅设计图

·


·

△ 云南师大附中西山学校(原西山一中)国学大厅设计图


·

△ 大理祥云实验学校大厅设计图


·

△ 昆明市第一中学附属小学大厅设计图


(3)架空层:充分利用闲置空间的文化功能


校园架空层是建筑底层开阔的开放空间,连接公共与教学区,师生活动密集。通过系列设计,将简单功能区,升级为设计精良、创设育人情境的重要场景。


·

△ 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第一小学架空层设计


·

△ 云南师大附中西山学校(原西山一中)架空层设计图


(4)校史馆:让历史“活”起来的文化空间


校史馆是学校历史与教育精神的承载空间,与校园共生共长,作为活态记忆,无声述说着其独特价值,其对于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 大理护理职业学院校史馆实景


·

△ 蒙自市第四中学校史馆设计


·

△ 弥勒市第四中学校史馆设计图


·

△ 大理市滇西应用大学校史馆设计图


(5)图书馆:创造沉浸式阅读天地


“双减”与新课改深化“五育并举”,图书馆角色空前关键:超越文献中心,它已是文化积淀与课程创新的载体、教学科研的枢纽、师生共成长的引擎,成为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核心阵地。


·

△ 昆明市中华小学经开校区阅览室设计图


·

△ 昆明市石林鹿阜中学阅览室设计图


·

△ 曲靖市沾益区望海小学教育集团太平校区幸福书吧设计图


·

△ 曲靖市陆良文化小学阅览室设计图


(6)品牌系统:打造学校IP的不二选择


品牌化时代,学校需构建清晰统一的品牌形象,并持续更新,以彰显时代教育特征与深厚内涵。


·

△ 昆明市西山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品牌系统设计部分展示


充分证明优秀的设计不仅能以较低投入焕新环境,同时让学生浸润学校精神,助力育人目标,实现设计赋能教育,成功塑造独一无二的学校IP,加深师生及社会大众对于学校的印象。


学校的每一寸空间都是鲜活的“育人教科书”,抓住核心要素,让设计赋能精神,低成本也能打造高认同、强浸润的文化磁场!



云南长河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的贴心帮手



云南长河文化始终秉持“一校一品”的设计理念,拒绝模板化、同质化的文化堆砌,通过四大核心优势展现专业实力,助力学校打造“有根有魂”的文化品牌:


• 智库级专家领航体系:云南长河教育智库构建“教育专家+策划师+设计师+工程师”复合型专家矩阵,独创“沉浸式驻场研究机制”,通过深度走访、文化切片分析、教育场景诊断等调研研究,精准提炼学校的独特文化基因,为每所学校定制专属文化内核,为学校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 全流程一体化服务:作为集“策划、设计、施工和安装”为一体的专业机构,拥有强大的教育专家和精英设计团队。依托“策划、设计、施工、安装”全链式服务优势,云南长河文化在学校发展规划、品牌建设、文化打造等教育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一套规范且完善的学校文化建设体系,为学校提供一站式专业服务。


图片


• 定制化方案的精准落地:云南长河文化坚决摒弃“千校一面”的模板化建设,坚信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 “唤醒基因”。依据每所学校的特色与需求,量身定制文化建设方案,并确保方案从设计到落地的精准实施,让学校文化真正成为其独一无二的灵魂标识。


• 丰富卓越的项目经验:云南长河文化深耕学校文化建设领域10余年,已为云、贵、川、湘等地1500余所学校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在长期实践中沉淀出“因地创生”的方法论体系,凭借众多成功案例,不断助力学校实现文化整体建设与升级,以丰富经验和卓越成果彰显专业实力。


图片


学校文化建设

找云南长河文化


“一校一品”学校文化建设

咨询电话:13888641952


联系方式
点击下方二维码,添加吴永春博士微信,发送“学校名称、个人姓名和职务”咨询学校文化建设相关内容。


图片

- 扫码添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