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4分放弃本科读职校,折射出新一代青年择校观的务实取向

新世纪
2025-07-22
图片


浙江诸暨中学应届毕业生贺显贻高考取得604分,远超浙江省特招线12分、普通类一段线114分。当众人期待她步入重点本科时,她却做出了令人惊讶的决定:放弃所有本科院校,报考武昌职业学院的定向培养军士专业。


消息一出,网络哗然,“604分读大专?糊涂!”“一手好牌打烂”等质疑声不绝于耳。然而,面对记者,这位18岁女孩的回应却出奇平静:“我也听到了他人不理解的声音,但我不太在意。”


图片

梦想的抉择:

604分的非典型路径


贺显贻的选择绝非一时冲动。受有12年军龄的舅舅影响,军旅梦想早已在她心中扎根,并在高中时期愈发坚定。


“分数只是一个数字。我觉得本科、专科没有高低之分,适合自己的、对自身发展有利的才是最好的。”她这样解释。定向培养军士项目学制三年,前两年半在校学习,后半年入伍实习,毕业后直接补充部队专业技术军士岗位。这条路径为她架起了一座通往军旅梦的坚实桥梁。


武昌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王大耀亲自致电贺显贻:贺显贻同学考了604分的成绩,却放弃了本科高校,为了理想而选择报考定向培养军士院校,这份坚定的选择让人钦佩。”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图片


图片

就业风向:

务实一代的理性选择


贺显贻的选择并非孤例。2024年,浙江考生陈雨萱以602分的高分选择了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城市轨道交通设备与控制技术专业,坦言原因在于“该专业就业率高达98%,毕业生有机会进入中铁局等大型企业”。


在江苏,部分分数足以叩开复旦、南大之门的考生,转而选择了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和上海海关学院。这些院校在特定领域拥有显著就业优势——2025年海关系统拟录用的2679人中,上海海关学院毕业生便独占444席。


可见,新一代学生的择校标准已悄然转向:从追逐名校光环,转向关注专业对口与就业前景。如今学生很清醒,即便是清北,若所学专业既不喜欢又难就业,也非最佳选择。”高就业率、毕业去向契合个人兴趣,已成为重要的报考参考。


图片


这一趋势不仅催生了“高分低报”现象,更推高了部分“毕业即入编”的“铁饭碗”院校的录取分数线。近期公布的高考录取数据显示,军校、警校、定向培养院校等提前批次的投档线,部分已超越顶尖985高校。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背景下,“铁饭碗”的吸引力,有时确能盖过名校光环。毕业即上岗、工作稳定直至退休的保障,其分量足以抵消四年后前景未卜、35岁后面临失业风险的动荡感。


图片

规划觉醒:

生涯教育的关键价值


“贺显贻们”的抉择,凸显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空前重要性。当家庭所能提供的职业指导与社会资源有限时,学校系统的生涯教育便成为了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1)认知进阶:分阶建构自我画像


小学启蒙:通过“职业角色扮演日”“职业万花筒”绘本课程等游戏化体验,建立职业初步认知。


初中探索采用“测评+验证”模式。利用霍兰德兴趣测试初筛方向,结合“生涯探索周”实地走访企业,完成《职业探索手册》实现认知校准。


高中决策:聚焦深度决策。开展“专业解码”讲座与VR职业模拟(如虚拟手术、海关查验等场景),助力学生预演职业选择。


图片


(2)课程融合:构建三级生涯教育体系


① 国家课程渗透:生涯教育需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可借鉴青岛市的做法。九年级开设“人生规划”课(每周一课时),高中阶段确保“学生发展指导课程”1学分与“职业体验活动”3学分。关键在于挖掘学科中的生涯结合点:


思想政治《经济生活》单元嵌入“行业薪酬竞争力分析”项目,引导学生研究区域经济与人才需求。


物理课讲授力学原理时,延伸探讨工程师、设计师等职业能力模型。


语文课解读《天工开物》时,自然衔接传统工艺的现代职业传承。目标是实现“学科核心素养”与“生涯发展能力”的双向对接,赋予专业知识职业视角。


② 校本课程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是重要载体。


基础层:开发《生涯启航》等教材,系统传授规划知识。

活动层:社团融入职业元素,如“商业模拟社”组织企业经营竞赛。

实践层:与医院、律所等共建基地,提供岗位见习。

贯通式培养:如绵阳中学的课程链——高一“生涯唤醒”必修课(10专题)、高二“专业深度体验”(假期项目)、高三“决策工作坊”,形成连贯体系。


③ 学段衔接设计(针对一贯制学校):可借鉴绵阳市“五业贯通”(学业-专业-职业-事业-志业)模式。


小学:“职业万花筒”活动建立初印象。

初中:“行业揭秘”实践调研深化认知。

高中:“生涯预演”决策训练聚焦选择。打破学段壁垒,目标明确,避免重复或断层。


图片


(3)师资建设:锻造专业化指导队伍


① 教师能力提升:生涯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专业素养。


可参考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模式:组织教师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师资培训”,通过三大模块提升:


理论模块:结合舒伯生涯理论,建立“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产业需求”三维模型。

工具模块:创新应用“职业价值观拍卖会”“决策平衡单”等,衔接STAR法则与实训。

实践模块:分组开发《跨专业职业发展指南》,融入产业动态案例。采用“案例研讨+情景模拟+教案共创”实战路径。


② 教研共同体建设:建立区域或校级教研机制至关重要。


例如:绵阳市级“生涯教育研究中心”定期举办课程设计大赛;


石家庄二中“学科生涯融合工作坊”中,历史组开发出“从青铜器修复看文博职业”教案。此类集体教研促进经验共享,提升整体效能。


“贺显贻们”以高分选择职校,并非对高等教育的否定,而是新一代青年在信息更透明、选择更多元的背景下,以更务实、更自主的态度规划人生的缩影。


这背后是就业观念的理性回归,更是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觉醒的标志。面对这一变革,构建科学、系统、贯穿各学段的生涯教育体系,培养专业化的指导队伍,帮助学生清晰认知自我、洞悉社会需求、做出明智选择,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这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关键助力,也是社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