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的8个“职业病”,正在逼走好老师......(附解决策略)

新世纪
2025-07-16

图片


校园里,教师的流失往往被归咎于薪资、压力等显性因素,却鲜少有人关注管理者的“隐性杀伤力”。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掌舵人,其管理习惯若演变成“职业病”,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消耗教师的教育热情,甚至将优秀人才推向离职边缘。


以下8种常见的“校长职业病”,值得每一位教育管理者警惕。


图片

沉迷“痕迹管理”

让教学沦为形式主义


某县教育局曾要求教师每天上传“三张防疫照片”,从晨读消毒到午间测温,每一个环节都需拍照存档。这种对“留痕”的极致追求,在不少学校被校长照搬——教案必须手写且格式统一,听课笔记要精确到分钟,连批改作业的红笔颜色都有严格规定。



✘ 危害

教师被迫将大量精力耗费在“做材料”上,真正用于备课、教研、与学生沟通的时间被严重挤压。当教育变成“为检查而做”,教学质量反而成了牺牲品。


✔ 解决策略

建立“结果导向”的评价体系。减少对过程性材料的硬性要求,转而通过课堂效果、学生反馈、教学成绩等核心指标评估教师工作。对于必要的记录,允许采用电子文档、思维导图等灵活形式,把“留痕”的主动权还给教师。


图片

“数据崇拜”成瘾

忽视教育的温度


某地开展的“万名教师晒教案”活动中,部分学校将教案点击率、下载量作为评优依据,甚至给教师排名次。这种对数据的盲目迷信,在校长的管理中表现为:用平均分、升学率给教师“贴标签”,把学生成绩量化为考核表格里的冰冷数字,却对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后进生转化等隐性工作视而不见。



✘ 危害

数据成为悬在教师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导致“唯分数论”盛行。为了达标,教师可能放弃创新教学,转而采用“题海战术”,教育的人文关怀被数据淹没。


✔ 解决策略

推行“多元评价”机制。在数据之外,增设“学生成长故事”“课堂创新案例”“家校协作成效”等质性评价维度。定期组织教师分享教育心得,让那些无法被量化的付出得到认可,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图片


图片

“一言堂”式决策

剥夺教师话语权


一位有十年教龄的语文教师曾吐槽:“学校要推行‘高效课堂模式’,校长在会上拍板后,第二天就要求全校执行。我们提出的‘不同学科节奏不同’的建议,根本没人听。”这种“我说了算”的管理风格,在不少学校屡见不鲜。



✘ 危害

教师的专业意见被忽视,容易产生“被边缘化”的挫败感。长期缺乏参与感,会让教师逐渐丧失对学校的归属感,优秀人才的离职往往从“不愿提建议”开始。


✔ 解决策略

建立“民主协商”制度。涉及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教师福利等重大决策时,提前召开教研组座谈会、教师代表听证会,给予教师至少3天的反馈时间。对采纳的建议公开致谢,对未采纳的说明原因,让教师感受到“被尊重”而非“被支配”。


图片

“救火队员”式管理

陷入事务性泥潭


有校长习惯每天泡在各种会议里,从食堂卫生到厕所漏水,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结果是,教师遇到任何问题都必须找校长审批,连购买一盒粉笔都要签字盖章,而关乎教学规划、教师发展的核心工作却被搁置。



✘ 危害

校长被琐事缠身,无法聚焦学校长远发展;教师则因流程繁琐而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形成“等、靠、要”的消极心态。


✔ 解决策略

实行“分层授权”管理。将事务性工作按权责划分给教务处、总务处、年级组等部门,明确各层级的决策范围。校长专注于学校发展规划、教师专业成长、教育资源整合等核心工作,同时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24小时内给予反馈,既放权又不失控。


图片


图片

“横向攀比”成癖

盲目跟风搞特色


看到邻校搞“STEAM实验室”火了,马上要求本校也建一个,哪怕资金紧张;听说某名校推行“分层教学”效果好,不顾本校学生基础差异强行照搬。这种“别人有的我也要有”的攀比心态,让学校陷入“盲目跟风—半途而废—再跟风”的恶性循环。



✘ 危害

教师被迫在不适合本校学情的项目中疲于奔命,不仅加重负担,还会因项目失败产生挫败感。学校资源被分散,真正的特色反而难以培育。


✔ 解决策略

坚持“本土化”发展思路。在引入新举措前,组织教师、家长、学生代表共同论证,结合学校的办学历史、师资结构、生源特点制定方案。鼓励教师从日常教学中提炼特色,比如语文组的“乡土文化阅读课”、数学组的“生活中的几何”等,让特色教育自然生长。


图片

“问责焦虑”过度

容错机制缺失


一位年轻教师尝试用“翻转课堂”模式教学,结果第一次月考成绩下滑,校长在大会上公开批评并要求立即整改。这种“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管理逻辑,让教师不敢尝试任何创新。



✘ 危害

教育本身是一项充满不确定性的事业,过度问责会扼杀教师的探索精神。当所有人都选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学校就会失去发展的活力。


✔ 解决策略

建立“容错清单”制度。明确哪些失误属于“可原谅范围”,比如教学方法创新失败、活动组织偶有疏漏等,只要不违反教育规律、不损害学生利益,就给予改进机会。同时,对勇于尝试的教师给予支持,比如提供培训资源、组建教研团队协助完善方案,让创新成为一件“有保障”的事。


图片


图片

“情感忽视”成常态

只谈工作不谈人


“除了开会布置任务,校长几乎不和我们交流。”这是很多教师的共同感受。有的校长习惯用“命令式”语气安排工作,对教师的家庭困难、职业困惑漠不关心,甚至在教师生病、家人离世时也只是简单一句“知道了”。



✘ 危害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仅来自薪资和荣誉,更来自被尊重、被理解的情感需求。当管理者缺乏人文关怀,教师会觉得自己只是“干活的工具”,归属感荡然无存。


✔ 解决策略

构建“情感联结”机制。每月开设“校长咖啡时间”,随机邀请教师闲聊,倾听他们的困惑;建立教师档案,记录其生日、家庭情况等信息,在重要节点送上关怀;设立“教师情绪假”,允许因压力过大或突发情况申请调休。小事见人心,管理者的一句问候、一次倾听,往往比物质奖励更能温暖人心。


图片

“经验固化”严重

拒绝接受新变化


有些资深校长凭借过去的管理经验“吃老本”,对新的教育理念、技术手段嗤之鼻:“我当校长时,没搞过什么‘家校群’,学生照样考得好!”这种对变化的抵触,让学校与时代脱节。



✘ 危害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适应新的教育政策、技术工具(如在线教学平台、AI学情分析),若校长拒绝接受变化,教师的探索会被视为“不听话”,教育创新的萌芽被掐灭。


✔ 解决策略

保持“终身学习”姿态。校长应主动参与教育前沿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分享新的教学方法、技术工具,甚至可以让年轻教师担任“数字教学顾问”,共同探索适合学校的发展路径。在决策时多问一句:“这是否符合当下学生的需求?”让学校管理始终与时代同步。


教育的核心是“人”,既要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也要理解教师的职业需求。校长的“职业病”,本质上是对教育规律的偏离——当管理变成控制、评价变成施压、创新变成冒险,教师的离开就不再是偶然。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回归“以人为本”的教育初心:相信教师的专业性,尊重教育的复杂性,给教育留一点试错的空间、一点喘息的时间、一点温暖的温度。毕竟,留住好老师的,从来不是完美的制度,而是制度背后那份对教育者的信任与关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