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288分狂欢背后:学校如何对症下药,重建育人坐标?

新世纪
2025-07-16

图片


河南女生高考288分全家欢呼的视频引爆网络,随后迅速反转——母亲“兰姐”被曝为16万粉丝的探店博主,当事人48小时内开通账号发布9条带货视频,民办高校主动抛出“录取”邀约……


喧嚣背后,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拷问正撕扯着学校的育人使命:当流量裹挟教育叙事,学校如何在分数崇拜与价值迷失的夹缝中重建育人坐标?


图片

事件本质:

一场教育价值观的“流量劫持”


2025年6月25日,河南高考出分的这一天,河南女孩高考288分全家欢呼的视频,火爆全网。低分高呼的反差,以及孩子家长包容的态度,一度吸引了众多关注,引得官媒人民日报也跟着转发,堪称高考出分日的流量热搜。甚至引得大连一所高校也发来邀请,主动联系该女孩到学校去实地考察。


图片


在原本发布的视频中,母亲强调“健康快乐比分数重要”,288分也被塑造为“抗压胜利”(女生有听力障碍及抑郁病史,高中长期缺课)。同时该女孩数学22分、英语30分的成绩(满分150分)和远低于河南本科线(文科471分)的高考成绩,也成为了“反内卷典范”。这种对“非学霸群体”的情感抚慰,在本就内卷的教育时代,迅速引起了大部分学生、家长的共鸣,纷纷称赞女孩的父母开明包容,网上大部分都是赞扬之声。


然而到了当天晚上,事情却迎来了巨大反转。本是打破“唯分数论”的进步叙事,却被迅速异化为流量生意——女孩个人账号单日涨粉2万,橱窗标注“关注我吃喝玩乐更省钱”,当晚便和妈妈开启了三个多小时的直播。一套组合拳下来,原本支持他们的大部分网友开始倒戈,纷纷指责起了该女孩,觉得他们炒作“高考低分”。


事情越闹越大,批判越来越多,人民日报默默删除该视频,女孩也更改了账号名称,清除了此前发布的视频,女孩妈妈原本探店的账号也因此遭到了网友的大肆举报。


↓部分批判的评论

图片
图片


↓部分认同的评论

图片
图片
图片


面对这样的状况,群众的声音被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女孩和其妈妈的行为,是一场精心的炒作,他们炒作高考低分以此获取流量进行直播“圈钱”的行为,营造了不好的风气;另一部分网友则坚持站在女孩和妈妈一方,认为成绩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即使是288分,只要学好一门技术,照样是国家栋梁。更有甚者表示:“智慧的父母不责怪孩子学习成绩差,反向操作,用288分查分庆祝的视频赚足眼球,赚足流量,不得不说,父母的商业头脑一流。”


但无论是哪一种意见,我们无法明确说明谁对谁错,毕竟每个人都具备个体差异性,他们的观点其实都代表了个体教育价值观的差异。与其关注谁说得对,不如透过现象,来看看高考288女孩背后的所代表的低分群体所面对的未来困境。


图片

事件背后:

低分学生群体的未来困境


回顾该事件,我们可以发现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了在将低分包装成“健康快乐至上”的胜利,却忽略了该事件的核心问题:这一事件,表面上看是一场“反内卷”的群体争辩,实则折射出了教育评价单一化与低分群体出路困局的结构性矛盾。


在支持该女孩的各式评论中,通过观察发声者的头像以及评论内容的风格与表述,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都是年轻学生,且不在少数。他们或许也和该女孩一样,成绩不太好。但不幸的是,他们可能没有如此开明的父母,无法包容他们在成绩方面的不如意,同时随着社会惯性认知的浸润,他们也不自觉地为自己贴上了“差生”的标签,对未来不抱期望,随波逐流、得过且过。


图片


面对同样的困境,优渥的家庭或许可以将低分转化为流量资本亦或是其他出路,而普通低分考生面临的是却是残酷现实:例如就该女孩所在的河南来说,2025年河南的历史组本科线471分,288分对于河南学子来说仅能选择高职或民办专科,且职教高考的本科录取率不足15%,远低于普通高考,更加打击了低分学生努力的积极性。


除了面对的升学路径的限制,社会对“全日制本科”等学历崇拜,也导致了职教生可能遭遇就业歧视的艰难处境,即便高职就业满意度达82%并高于本科1%,但是职教生在社会大众的眼里仍不被重视,成人学历在考编时甚至被视为“次等”。种种因素,导致低分群体学生,既无法满足本科所需的成绩要求,也无法适应专科或职教面临的社会“歧视”。高考288分女孩的出现,似乎为这一群体带来了希望,给他们带来了些许慰藉。


然而流量狂欢始终会退去,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还是低分群体如何在现实教育生态中找到发展出路。


图片

破局路径:

学校育人坐标的重建策略


学校作为育人主体,可以尝试从以下路径中为低分学生群体寻找破局之法——


(1)重构育人理念:从“分层淘汰”转向“分类赋能”


首先,学校应该改变整体育人理念,从育人环境方面改变整体氛围。


①承认差异不等于放弃责任:事件中女孩中考334分→高考288分的连续性学业困境,暴露出了学校学业预警机制的缺失。针对此情况,学校需要建立“学业底线保障”机制,对低分生实施动态跟踪,包括每月学业会诊、心理评估等,避免放任性“包容”演变成教育失职的情况发生。


②破除“差生”标签:相信没有一个学生愿意学校、老师甚至是自己的家人将自己叫做“差生”,这不只会伤害到他们的个人尊严,还有可能会加速学生的自我放弃。具体做法,可参考册亨县民族中学在此方面的实践。


册亨县民族中学以广东帮扶校长周振根用“一个班一个班讲方法讲到嘴角发白”的坚持,本地老师把孩子带到办公室只为给学生“多讲几个题、多聊会儿天”,直到孩子“趴在桌上睡着”的奉献,改善了低分学生面临的难题,本科上线率大幅提升充分证明了精细化干预能激活学生潜能。


除了学校本身要改变教育观念外,学生本人也需要改变相应的认知观念。学校可适度建立鼓励机制,引导学生树立自信不要对未来失望;同时面对如今的流量浪潮,还要适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引导学生对比算账:2万粉丝变现周期 vs 数控技师十年的收入曲线,击破“快钱幻觉”,帮助学生建立更为长久稳定的职业观。


图片


(2)重构评价体系:从“分数分层”到“能力分类”


①设立动态成长档案,让进步可视化:为学业薄弱生建立电子档案,记录相对进步值(如从中考334分到高考455分的提升轨迹),将“超越自我”量化为核心评价指标。


②技能赋分替代文化短板:面对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不妨试着教他们一些技能,帮助他们用技能换去文化加分,将职业技能证书与升学挂钩。例如在云南职教高考中,电工证、无人机操作证等相关技能证书,可按等级兑换高考加分,最高可加20分。


(3)拓宽成才通道:普职融通创新实验


学校可根据具体实际,适当建立学籍双向流动机制,高一统一学习普高课程,高二按成绩分流,进行专项培养。


文化达标者→普通高考班(冲刺综合类大学)

技能突出者→职教高考班(主攻“文化+技能”考试)


例如安徽省舒城师范学校综合高中班,便在普职融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该班实行“文化课+专业课”双轨教学,学生入学后注册普通高中学籍,高一阶段同步学习普高课程与职业技能课程,高二时可根据学业成绩和兴趣选择普通高考或职教高考方向。这一模式既保留了学生冲刺本科院校的机会,又开辟了通过职业教育升入高职院校的通道,真正实现“进可攻、退可守”。


据学校数据显示,近三年学校综合高中班本科达线率稳步提升,2024届职教高考班学生100%被高职院校录取,其中32人考入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等优质院校。


图片


(4)探索个人方向:完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学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统化融入高中教育全过程。


①开设生涯规划必修/选修课程:引导学生科学认知自我兴趣、能力与价值观,并系统介绍大学专业、职业世界及发展趋势。


②搭建多元实践平台:积极组织职业讲座、行业体验日、企业参访、短期实习或“职业影子计划”,鼓励学生参与社团、志愿服务以探索兴趣、锻炼能力。同时,强化个性化指导,配备专业生涯导师,结合学生特质进行选科、升学路径及初步职业方向指导,并利用测评工具辅助分析。


③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校友导师库,联动家长、企业及高校资源,提供丰富资讯和实践机会。除此之外,学校还需营造重视规划的氛围,帮助学生建立目标感,将当下学习与未来发展主动联结,在探索与实践中逐步明晰方向。


(5)建立家校契约:界定包容的边界


当然,学校虽然是育人的主要阵地,但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例如高考288女孩父母的包容,虽然给该女孩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安慰,但同时也为该女孩带来了潜在的危害。


因此学校可以和家长建立《学业质量底线协议》,明确家长需保障的基础学习条件如缺课率红线、作业监督责任等,将“健康快乐”理念落地为可操作的协同方案,避免包容沦为放任的遮羞布。


河南这场“288分狂欢”的闹剧终会退潮,但它撕开的裂痕仍在滴血:当教育沦为算法喂养的“情绪爆款”,学校必须成为守护育人初心的最后灯塔。教育既要容得下288分的坦然,更要托得起669分的梦想——让每个孩子都在适合自己的赛道走得更高更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