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的难题,在云南的群山与坝区之间被具象化——一边是城市学校的“择校热”,一边是乡村“学校弱”的困境。2020年12月,云南省教育厅联合省委编办、省财政厅、省人社厅四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教师管理体制的破冰之旅,让教师从“学校人”变成 “系统人”,为教育公平注入新动能。
“县管校聘”是指全体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全部都实行县级政府统一管理,统一定期强制流动到县域内的义务教育学校,从而将教师和校长从过去某学校的“学校人”改变为县义务教育系统的“系统人”。其目的是让县域内教师流动起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升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等。
注:文末附《县管校聘资料包》,添加吴博士(微信:13888641952),免费获取。
改革之路
多维度落实“县管校聘”
2016年,《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全面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统筹调配编内教师资源,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问题,距离该意见的提出至今已有9年时间。在“县管校聘”改革的道路上,云南走在了前列,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改革之路——
• 2019年:开启改革试点。云南省教育厅发布《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将在昆明市西山区、呈贡区、石林县、昭通市永善县、水富市等27个县区开展试点,并要求在2020年6月前,试点地区完成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试点工作。
• 2020年12月:省级框架出台。云南省教育厅联合省委编办、财政厅、人社厅印发《关于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的实施意见》,确定“县管校聘”的基本改革脉络,成为全国较早系统性推进此项改革的省份之一。该文件明确指出:让城乡孩子公平享受教育资源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改革旨在均衡配置教师资源,解决城市“择校热”、乡村“学校弱”等“老大难”问题。
• 2021年12月:“县管校聘”典型案例推广。云南省教育厅印发通知,公布10个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典型案例,分享各地各校在贯彻落实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展示云南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全面深化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工作
2022年推进计划》具体内容
• 2022年4月25日,明确推进计划。云南省教育厅印发《全面深化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工作2022年推进计划》,将2022年划分为1-4季度,详细设置了每一季度应当完成的任务量,以切实明确的数据深化“县管校聘”改革工作推进计划。
• 2024年8月:制度化深化阶段。云南省教育厅印发通知,要求从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各县域每年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比例不低于义务教育学校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比例不低于参与交流轮岗教师数量的20%。力争在2025年实现县域内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通过一系列措施与要求,深化“县管校聘”改革工作,明确具体方向。
通过以上发展脉络,我们可以发现,自开始“县管校聘”改革以来,云南基本上做到了每一年都有新举措,每一阶段都有新要求,以坚定的态度持续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工作。
据2025年5月14日,云南省教育厅发布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云南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落实情况的报告显示,云南持续推动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促进城乡教师“双向交流”近2万名,充分证明云南“县管校聘”的改革之路已取得显著成果。
实施现状:
各地州成效显著
除了云南省整体的鲜明改革成果,“县管校聘”在云南各地州的教育土壤中生长出了新的可能性。
例如在红河州个旧市,“县管校聘”改革已触及义务教育核心地带。在此次改革中,个旧市参加改革试点工作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3所,涉及教师3359人,核定岗位3359个。同时个旧市成立教师管理中心,负责全市试点改革工作中教师编制统一管理、人员统一调配、人事关系统一管理。将“县管校聘”改革渗透到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所学校、每一位老师的管理当中。
2020年个旧市教师流动仅24人,通过“县管校聘”,2023年个旧市的教师流动已经达到360多人,全市教育系统教师流动渠道已经打通。作为这场改革的亲历者之一,个旧市鸡街中心小学教师马维莎说:“确实存在压力,但也正是这份压力成就了更好的自己。”“县管校聘”制度的实施打破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现象,让教师们有了危机意识,老师们因此更加注重提升自身素质,激发出了源源不断的教学热情。
同样作为第一批“县管校聘”改革试点县的曲靖市陆良县,2019年在吃透政策、学习借鉴、试点先行、制订方案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县管校聘”试点县推进工作,并确定在芳华镇中心学校开展先行试点工作。
轮岗教师辅导学生学习
目前,芳华镇已形成“县管校聘”改革长效机制。在2019-2021年三年间,芳华镇共交流教师118人,交流人数占教师总数的50%,在从坝区交流到山区的45人中,有21名共产党员。同时,全镇教师交流轮岗已成常态,教师基本都是主动申请到山区学校交流。其中,有4人申请提前交流到山区学校任教,已达到交流条件、却自愿继续留在山区学校任教的有9人,主动承担山区学校领导工作的有9人。
由此可见,“县管校聘”不再是纸上谈兵,各地州用实践行动展现了对于“县管校聘”改革的坚定决心。他们用鲜明的数据成果,证明了“县管校聘”对于教育均衡的推动作用,为云南“县管校聘”改革探索出了鲜明路径。
创新举措:
多维度促进本土化落地
整体的前进方向已然确定,但具体的落地执行还得根据各地州的教育实际进行下一步的细化与执行。在云南省的不少县区中,“县管校聘”改革得到了创新实践与特色发展。
安宁市打破编制固化模式,推行“总量控制+动态调剂”机制,让编制岗位动态化,释放资源活力。一方面,允许将当年和下一年度自然减员数量纳入招聘计划进行申报;另一方面,创设“事业周转编制保障”,专项保障因人口增长、学校扩招、名师引进、学科结构性缺员、教师患重大疾病等特殊情况产生的临时用编需求。
安宁市还通过建立编内编外协同机制,通过提高师生比(幼儿园1:6、小学1:17、初中1:11、高中1:10),将超出编制标准教师纳入合同制管理,由市级财政保障待遇;拓宽多种渠道补充教师,健全专项用编事项绿色通道审批机制,确保及时保障专项引入人才的用编需求。真正做到了结合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有效盘活调剂教育系统编制资源。
同时云南省内创新性地采用三级配置模式,以三级梯度推进“县管校聘”的改革与落实:县级教育部门在核定的编制和岗位总量内,把岗位职数和教师分配至初中、乡镇中心校或学区→乡镇中心校或学区均衡配置到各完小→各完小细化到各校点(含教学点)之间,实现资源配置精准化。
除此之外,云南省还设置了各项直击教师需求的激励保障措施,破除流动阻力。例如2020年印发的意见中提出,“坚持将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作为申报高级职称的必备条件”“交流到乡村学校的教师,考核合格者参加岗位竞聘,每交流1年,晋升高一级岗位时履职年限条件对应减少半年。”有效提升教师主动交流的积极性。
当制度落地,一个个鲜明数据的背后是教育生态的悄然蜕变。云南“县管校聘”改革已在多个维度重塑着教育图景。各项措施的深入落实,积极推动了“县聘校管”的本土化落地与执行。从很大程度上,助力教育均衡,维护教育公平。
现实困境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当然,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当“县管校聘”如火如荼地开展,危机与困境也会随之而来。当政策触达教育现场,多维度矛盾逐渐显露,理想与现实间的落差亟待弥合。
其中,教师的心理焦虑成为该项改革中的最大隐忧。一位一线教师的心声道出普遍困境:“每年暑假都很焦虑,担心秋季开学能否正常上岗。”部分教师对跨校交流存在抵触情绪,一些优质学校倾向于将“业绩差和不认真”的教师交流出去,这种选择使改革面临着异化为“末位淘汰制”的风险。
同时,部门的协同不足会削弱改革动能。教师管理涉及编办、人社、财政、教育等多部门权限分割。虽然可以建立四部门联动机制,但政策执行仍面临协调难题。一位教育管理者坦言:“编办管编制总数,人社管岗位结构,财政管工资发放,教育部门难以有效统筹。”这种碎片化管理使改革在部分地区陷入“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困境。
除此之外,配套机制缺失将引发公平性质疑。在教师流动中,骨干教师比例不低于20%的要求面临现实挑战——乡村学校能否留住这些优质师资;而更深层的担忧则来自考核机制方面,缺乏透明标准的监督机制,可能会导致权力滥用。
现实的种种因素都将为“县管校聘”的持续推进与深入改革带来不小阻碍,如何消除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我们仍需探索。
深化路径:
走向更系统的制度建构
尽管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但只要学校和教师主动应对、加强合作与沟通,并改进相关制度,“县管校聘”改革制度便能顺利执行,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高品质发展。
(1)健全动态管理闭环
当前教师流转仍以周期性轮岗为主,需向实时监测+智能调配升级。可借鉴安宁经验,可结合生源变化、班额大小、学科需求构建动态模型,利用省级监测平台预警师资缺口,实现“编随生走、岗随需调”。
(2)创新轮岗形式的多样化
单一行政调配易引发抵触,应发展多元轮岗生态。例如团队式交流,如“省管校用”模式中校长带学科组整体嵌入;走教联聘,针对音体美等紧缺学科,实行教师跨校共享;集团内循环,以优质校为核心,促进集团内教师双向流动.......以多元轮岗生态,提升教师主动轮岗的积极性。
(3)强化权益保障与人文关怀
面对高龄教师适应性弱、家庭安置难等现实问题,需细化保障措施。例如对男55岁、女50岁以上教师灵活设置岗位,可借鉴芳华镇“坝区—山区”双向交流经验,并配套交通补贴、周转住房等,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同时建立轮岗教师发展档案,将支教成果与职称评审、评优直接挂钩,多维度保障教师的自身权益。
云南的实践表明,当教师从“学校人”真正转变为“系统人”,教育资源的流动便有了可能。随着2025年教师轮岗制度化目标的迫近,这场改革仍需在编制灵活性、教师激励、保障体系上持续突破——毕竟教育均衡从来不是简单的数字调配,而是要让每间教室都拥有“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