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可能会面临哪些困境?

2024-09-06

近日,云南省教育厅印发通知,明确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有关事项,深化全省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管理、流动、聘用、退出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交流轮岗的对象是谁?


校长: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下,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满两届的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在职在编校长和副校长。


教师: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下,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满两个教学循环或连续工作满8年的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在职在编的专任教师。



以什么方式进行交流轮岗?


从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各县域每年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比例不低于义务教育学校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比例不低于参与交流轮岗教师数量的20%。


参与交流轮岗的骨干教师应为县级以上优秀教师、骨干教师队伍人选、二级及以上职级校长、名班主任等,或为小学阶段一级及以上职称教师、初中阶段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


交流轮岗工作原则上在假期进行,确保教学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交流人员名单需经学校和县(市、区)教育部门公示后确定,以保证程序的透明和公平。师交流方式将多样化,包括配置型交流、集团学校内合作、帮扶型团队、紧缺学科跨校联聘等多种方式,以灵活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



如何做好保障?


各地将在职称、绩效考评和职业发展路径上给予适当倾斜,在2020年云南教育厅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的实施意见》中就已明确:交流到乡村学校的教师,考核合格者参加岗位竞聘,每交流1年,晋升高一级岗位时履职年限条件对应减少半年。


《通知》还强调,各地要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岗办法,强化保障措施和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学校按岗聘人、教师有序流动的用人机制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富有活力的人员动态管理机制,促进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合理流动。



有什么目标?


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教师队伍内在活力,争在2025年实现县域内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要加大教师城区—乡镇、优质—薄弱(含新建学校)学校间“双向交流”力度,对整体课时量不足的学校、超编比例较大的学校,要进一步提升教师交流轮岗的数量和比例,逐步实现课时量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双达标。


图片

图片

“县管校聘”下

云南各地的“交流轮岗”


在《关于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后,2021年起,全体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全部都实行县级政府统一管理,符合条件的校长、教师统一定期强制流动到县域内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从过去的某学校的“学校人”改变为县义务教育系统的“系统人”。云南各地也开始不断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实行教师交流轮岗。


红河州采取结对交流的形式:城区优质学校与乡镇薄弱学校的教师进行交流轮岗,优质学校教师到薄弱学校“传经送宝”,薄弱学校年轻教师到优质学校“取经充电”。比如开远市第五中学与乐白道中心小学就组成了结对交流模式,开远市第五中学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定对象必须具备1年以上农村任教经历的规定,并以此撬动骨干教师交流轮岗的积极性。


普洱市将交流轮岗经历作为校长、教师职称评审的条件,在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等方面进行倾斜,促进教师合理有序流动。


楚雄州大姚县建立全县学校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每三年调整一次。在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中将教师支教轮岗交流与教师职称晋升推荐、岗位聘任考核结合起来,通过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助推教师交流轮岗,有效促进城区、坝区学校与山区半山区学校教师交流。


曲靖市师宗县采取个人申请、学校推荐、统筹审核的方式实施交流。交流任教经历纳入教师职称评聘、推荐评审的考核范畴。


怒江州兰坪县城区学校优秀教师定期轮岗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交流,中心完小优秀教师定期轮岗到村小、教学点支教交流。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同时,完善交流激励政策,落实好相关待遇,城区学校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经考核合格,每年享受2万元的“三区人才”补助。坚持将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作为申报高级职称的必备条件。城区学校优秀教师自愿到农村支教,考核合格的参加职称晋升,每交流1年,晋升高一级职称时履职年限对应减少半年。


云南“县管校聘”改革三年多的过程中,校长、教师轮岗为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了阶段性的成效。而接下来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岗的核心在于“县管校聘”制度的深化和“骨干教师、优秀校长”到薄弱学校及乡村学校任职任教的安排。通过人才的流动和示范带动,逐步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提高了边远地区的教育质量。


云南省教育厅明确要求,各地要严格落实教师交流轮岗办法,强化保障措施,并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在教师流动的同时,应关注教师的职业成长和激励机制,确保其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图片

图片

加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需突破多重困境


教师交流轮岗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与载体。当前,通过交流轮岗让教师走起来、动起来已成为常态。但是,从全国各地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政策实施过程中进行经验总结,依然面临多方面困境,迫切需要剖析回应。这些困境,在云南省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校长和教师轮岗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重视。


01
意愿困境


此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个课题组曾对上海894名参与过交流轮岗的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52%的教师主动参与交流轮岗,48%的教师是经学校动员后才参与,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主动性不强,被动交流现象较为突出。


教师反映最多的是在这项政策设计和执行中,教师自身的意愿和权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在教师交流轮岗的政策设计过程中,在各地教师交流的实施细则制定中,教师的参与度都不够,突出表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教师给予的人文关怀不够。此外,无法照顾孩子和家庭、轮岗地点离家远与交通不便、岗位适应困难是教师参与轮岗的主要顾虑。


02
认知困境


每个学校的文化、学生的特点都不一样,校长、老师们到了新学校后,容易产生身份的局内与局外冲突以及面对新环境的认知惯性障碍,使得校长和教师在面对异质性的教学理念、学生水平、教学环境时,常常感到“水土不服”,新校长交流轮岗后实行精细化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特别是优质的城区校长和教师,可能得益于良好的生源和环境,到流入校后,已有优势不再,交流轮岗教师面对的是具有不同成长环境且大多数还是留守儿童的学生,如若不能将已有管理、教学经验和技能适时调整,那么就会面临着旁人乃至自己对自身专业能力的质疑。


03
操作困境


一些地方政策执行的系统工程缺乏细化,如需求调研不足、方案制订笼统、实施反馈缺失等,导致一些教师产生抵触心理,影响了轮岗工作实效。


一些学校和教师可能对交流轮岗政策的目标理解尚不到位、信息沟通不充分,导致很多教师在临近开学才接到交流轮岗的通知,到了轮岗学校才知道自己被分配去教什么科目,由于轮岗的心理准备和专业准备都不足,教师对参与交流轮岗顾虑重重。这就像是安排旅行却没有提前查好路线和景点开放时间,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04
激励困境


当前采用的功利性激励方式,如将交流轮岗与教师职称职务评审挂钩,这样的激励保障措施本无可厚非,但是只采用这种单一的功利性激励易产生误导偏差,忽视了校长和教师对于轮岗学校、学生和学科发展的内在价值认同,影响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自豪感。


图片

新时期为了更好推进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轮岗工作实效:



坚持教师自愿原则,并加以积极引导


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在具体实施中应以教师自愿为基本原则。如果教师交流轮岗是由于强制而非基于自愿,必然会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也容易出现消极应对的现象,从而影响交流轮岗的效果。只有坚持教师自愿原则,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地融入交流学校的组织和人文环境中,才会主动探索提升交流学校教育质量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


此外还要进行多方面引导,首先通过培训、交流等加强专业发展的引导;其次梳理先进交流教师典型榜样从而起到示范和激励作用,促进内生动力形成;此外,教育部门和学校都要加强教师交流轮岗的宣传动员工作,形成对教师交流轮岗的积极、正向的舆论氛围。



实施过程中充分彰显人性化关怀


交流轮岗是教师需承担的义务,同时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权利,在政策执行中需要彰显人性化关怀,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要多给校长教师一些人文关怀,多做一些暖人心的工作,尽量使交流轮岗安排得更合理、更合情,使他们内心真正愿意流动、主动参与流动。教师流动不仅是教师一个人的事,还受到交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


在充分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细化可以不进行交流的特殊状况,如对于教师夫妇,可以考虑其中一人不进行交流;对于离异的教师、身体有大病的教师,也可以考虑不进行交流。通过加强对流动教师的人文关怀,达到有效激发流动教师的自主性、能动性的目标。



创设支持性与信任性的轮岗环境


在学校场域内,轮岗学校领导的信任与鼓励、同侪教师的包容与支持、学生与家长的接纳与认同,对于轮岗教师的身份转变、顾虑消解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有效增强交流教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轮岗学校要积极建立支持性、信任性的环境氛围,积极推进交流教师从局外人、适应者尽快向局内人、引领者角色转变。同时,交流教师也要及时转变认知思维,尽快熟悉轮岗学校的学情与教情,发挥自身优势与综合作用,不断增强自身对轮岗学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构建交流协商机制,强化操作部署


学校在开展教师流动工作中,要建立一套规范流程,实施过程做到规范、公开,还要对符合流动条件的教师做到平等对待。对流动教师个人信息的收集力求全面,如家庭情况、住址和流动意向的学校等,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人员要结合教师的具体情况,在与教师充分沟通协商后,共同确定流动学校。对有特殊情况的教师应予以充分考虑。


另外,要协助做好流动教师和接收学校的见面沟通工作,如流动教师到学校具体工作(任教学科、年级等)、学科带头人情况(学科组长、工作室负责人等)、工作环境及支持方面,都要做好充分的协商。


对参与流动的教师需预留申诉的空间,若不满意当前流动安排还可以进行申诉,提出延期或是拒绝流动的申请。对于教师在流动期间与学校出现的矛盾,需及时了解并予以协商解决。同时做好对流动教师的关爱工作,定期了解流动教师的工作和家庭困难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帮助,真正做到显真情、暖人心。



探索加强多样化激励方式


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激励方式,兼顾物质与精神、外在与内在激励相结合,积极引导轮岗交流教师将自身发展、专业成长与交流轮岗结合起来,将交流轮岗作为自身成长发展的磨刀石,既追问交流轮岗是否促进学生、学科教学发展,更追问交流轮岗是否更新自身教育观念、教学经验与教育智慧。只有真正调动了轮岗交流老师的内在动力,才能让更多的教师真正愿意动起来、下得去、教得好。


图片
分享